一、做梦的生理基础
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两个主要阶段,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此阶段,大脑中负责情感、记忆等功能的区域仍处于活跃状态,神经元的随机放电会整合记忆、情绪等信息,从而形成梦境。正常成年人每晚通常会经历4-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约90-110分钟,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时长随睡眠周期推进逐渐延长,这是天天做梦的生理基础。
二、常见影响做梦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长期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干扰睡眠结构,使快速眼动睡眠占比增加,导致多梦。例如,持续处于工作或生活压力下的人群,大脑在睡眠中仍会处理相关情绪信息,进而以梦境形式呈现。
(二)生活方式因素
1.睡前行为: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打乱睡眠周期,增加快速眼动睡眠的发生频率,引发多梦;
2.饮食因素:睡前摄入咖啡因(如咖啡、浓茶)、尼古丁(如吸烟)等刺激性物质,会影响神经系统兴奋性,干扰睡眠状态,促使多梦出现;
3.环境因素:睡眠环境嘈杂、温度不适等,会降低睡眠质量,间接影响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稳定性,导致多梦。
三、不同人群的多梦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群体
儿童的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梦境多与日常经历、想象力相关,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儿童因多梦出现夜间惊醒、哭闹等情况,需关注其日间是否接触过多刺激内容(如恐怖故事、暴力动画),应适当引导儿童营造舒适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
(二)成年人群
成年人若长期多梦且影响次日精神状态,需排查心理压力源,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建立规律作息、睡前进行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改善睡眠环境等。若多梦伴随持续焦虑、抑郁等情绪,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干预。
(三)老年人群
老年人睡眠结构改变,快速眼动睡眠时长相对减少,但仍可能因脑功能退化、慢性病影响等出现多梦。若老年人多梦伴随睡眠呼吸暂停、认知功能下降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评估,排查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躯体疾病。
四、异常多梦的排查提示
若多梦伴随以下情况需警惕:睡眠中频繁惊醒、白天严重嗜睡、记忆力明显减退、伴随头痛等躯体症状,可能提示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神经系统病变等器质性疾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多导睡眠图等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