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理因素影响
睡眠周期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做梦主要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正常睡眠周期循环时,若睡眠过程受干扰(如睡眠中被唤醒等),可能打乱周期导致做梦频繁。例如,人体自然睡眠周期中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时长相对固定,若睡眠质量整体不佳,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相关神经活动活跃,就易出现多梦情况。
二、心理因素作用
长期处于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下,大脑神经活动在睡眠中仍较活跃。以长期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人群为例,心理负担会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分泌等方式,使得睡眠中大脑皮层仍有较多活动,进而增加做梦的几率。比如焦虑状态下,大脑对周围环境和自身情绪的感知在睡眠中仍有反映,表现为多梦现象。
三、环境因素干扰
睡眠环境的改变可干扰睡眠过程。如噪音过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会使大脑不能进入深度且稳定的睡眠状态,大脑在睡眠中仍有应激反应,从而引发多梦。例如在嘈杂环境中睡眠,大脑为应对外界干扰会处于相对活跃状态,导致睡眠中多梦情况增多。
四、饮食因素影响
睡前食用刺激性食物或饮品可影响睡眠。像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物质,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难以进入平稳睡眠状态,增加做梦可能性。另外,过量进食导致胃肠不适,也会间接干扰睡眠质量,引发多梦。比如睡前大量饮用浓茶后,咖啡因在体内作用持续,影响睡眠中大脑神经活动,出现多梦情形。
五、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白天受到惊吓或过度兴奋,易在睡眠中多梦,需营造安静、舒适且无过度刺激的睡眠环境,避免白天有强烈情绪波动或惊吓事件。
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时易出现多梦,应注重调节心理状态,通过适当运动、合理作息等方式缓解压力,保障睡眠质量。
成年人:若患有长期慢性疾病,身体不适会干扰睡眠引发多梦,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身体状况以促进良好睡眠。
老年人:睡眠较浅,若存在认知功能减退等情况易频繁做梦,要关注其睡眠环境,如保证睡眠环境安静、温度适宜等,优先通过改善睡眠习惯等非药物方式调整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