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概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红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从而产生抗体攻击红细胞,引发溶血反应。
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免疫调节异常有关,部分患者可能在某些诱因下(如感染等)发病。
继发性: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淋巴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这些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平衡失调,产生自身抗体攻击红细胞。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由于溶血,还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急性溶血时,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腰痛、呕吐等症状;慢性溶血则起病缓慢,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提示骨髓代偿性增生。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等。
溶血相关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尿胆原排出增加;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等,这些指标提示存在溶血。
自身抗体检测:Coombs试验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分为直接Coombs试验和间接Coombs试验。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表面的自身抗体,间接Coombs试验检测血清中的游离自身抗体。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尤其是Coombs试验阳性,可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来排查可能的继发疾病。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相鉴别,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一般有家族史,红细胞形态有特征性改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通过酸溶血试验(Ham试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等进行鉴别。
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激素依赖或不能耐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
脾切除: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需较大剂量激素维持治疗或Coombs试验阳性且抗体为IgG型的患者。脾是破坏自身抗体致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脾切除后可减少红细胞的破坏。
输血治疗:一般用于严重贫血或急性溶血危象的患者,但输血可能会加重溶血反应,需谨慎使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因。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药物选择上需更加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观察治疗反应及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
妊娠患者:妊娠期间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特别关注,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在妊娠期间使用相对较为安全,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应用,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