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前准备
1.医疗机构选择:应选择具备正规资质的口腔医疗机构,确保设备齐全、操作规范。医生需具备专业的口腔外科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2.病史告知:就诊时需向医生详细告知自身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处于孕期、经期等特殊时期,以及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以便医生全面评估拔牙风险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二、术后护理
1.创口止血:拔牙后需咬住无菌棉球30~40分钟以促进血凝块形成,若仍有明显出血需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2.肿胀与疼痛管理:24小时内可间断冰敷拔牙侧面部,每次15~20分钟,以减轻肿胀和疼痛;24小时后若肿胀仍较明显,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一般术后会有轻微疼痛,若疼痛剧烈可遵医嘱适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禁忌。
3.饮食注意:术后2小时内不宜进食进水,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粥、面条等,避免过热、过硬、辛辣刺激食物,以防刺激创口导致血凝块脱落或加重肿胀疼痛。
4.口腔清洁: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可在24小时后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保持口腔清洁,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引发感染,但需注意避免触碰拔牙创口。
###三、异常情况观察与处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创口出血及疼痛情况,若出现持续大量出血、剧烈疼痛、发热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复诊。一般少量渗血及轻微疼痛属正常现象,但若超出正常范围则需警惕感染等并发症,需及时就医处理。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拔牙一般选择在妊娠4~6个月相对安全时期,且需提前与医生充分沟通,告知孕期情况,医生会综合评估拔牙风险后谨慎操作,以避免对胎儿及孕妇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2.糖尿病患者:拔牙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一般空腹血糖≤8.8mmol/L),以防因血糖过高增加感染风险,术后需加强口腔护理,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3.高血压患者:拔牙时血压需控制在相对平稳状态(一般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避免因紧张等因素导致血压波动,引发心脑血管意外等风险。
4.老年人:拔牙前需全面评估全身健康状况,可能需进行血常规、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了解心肺功能及凝血情况。术后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肺炎、创口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