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东西容易噎住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
-儿童:儿童的吞咽反射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婴幼儿,他们的咽喉肌肉协调性较差,在进食较硬、较大块的食物时容易噎住。例如,给幼儿喂食坚果、整颗葡萄等食物时,就可能因为吞咽不顺畅而噎住。随着年龄增长,吞咽功能逐渐完善,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吞咽能力仍有差异,学龄前儿童可能在进食速度过快或食物质地不合适时也容易噎住。
-老年人:老年人的咽喉部肌肉和神经功能会出现退化,吞咽反射变得迟钝。同时,口腔唾液分泌减少,食物润滑度不够,食管蠕动功能减弱,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吃东西容易噎住。比如,老年人牙齿咀嚼功能下降,不能将食物充分嚼碎,大块食物进入食管后就容易堵塞。
2.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患者的吞咽肌群会出现运动障碍,导致吞咽困难。这是因为帕金森病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吞咽相关肌肉的控制,使得吞咽过程无法顺利进行,容易造成食物在咽部或食管内停留而噎住。脑血管意外(如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若病变累及吞咽中枢或支配吞咽的神经,也会出现吞咽功能障碍,进而容易噎住。
-消化系统疾病: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狭窄或梗阻,会使食物通过受阻,进食时容易噎住。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食物难以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内,也会导致吃东西噎住的情况发生。
(二)生活方式因素
1.进食速度过快
-很多人在进食时速度过快,没有充分咀嚼食物就吞咽,这样大块的食物容易卡在咽喉部或食管中,从而导致噎住。例如,一些人吃饭时狼吞虎咽,没有给吞咽反射足够的时间来协调,就容易发生噎食情况。
2.食物质地不合适
-进食质地较硬、黏性较大的食物时容易噎住。比如,食用比较硬的饼干、韧性很大的牛肉干等,或者食用黏性很强的糯米制品时,由于这些食物不易咀嚼和吞咽,就增加了噎住的风险。
二、吃东西容易噎住的预防措施
(一)针对不同人群的预防
1.儿童
-家长应注意为儿童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避免给幼儿喂食整颗的坚果、葡萄、果冻等易噎住的食物。在儿童进食时,要提醒其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跑、打闹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将食物切成合适的小块,帮助儿童更好地咀嚼和吞咽。
2.老年人
-老年人应选择质地柔软、容易咀嚼和吞咽的食物。做饭时可将食物煮得软烂一些,如将肉类炖得很烂,蔬菜切成细丝等。进食时要保持缓慢的进食速度,充分咀嚼食物。家人可以在老年人进食时在旁边照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及时处理。同时,老年人要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控制帕金森病、脑血管病等,以改善吞咽功能。
(二)生活方式调整
1.减慢进食速度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该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可以通过自我提醒,每餐吃饭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上等方式来减慢进食速度,确保食物充分咀嚼后再吞咽,降低噎住的风险。
2.选择合适食物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质地的食物。例如,牙齿不好的老年人可以多吃粥、软面条等食物;健康人群在进食坚果等硬物时,要先将其研磨成碎末或选择去壳的坚果食用。
三、吃东西噎住时的紧急处理(儿童和成人通用原则)
1.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成人: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患者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急速向内、向上冲击患者上腹部,约每秒1次。通过冲击产生的气流迫使异物排出。
-对于儿童:如果是1岁以下婴儿,应采用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相结合的方法。将婴儿面朝下,放在手臂上,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掌根部在婴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拍击5次;如果无效,将婴儿翻转为面朝上,放在另一手臂上,用两手指按压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的胸部,进行5次胸部冲击,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恢复呼吸。如果是1-8岁儿童,采用站立位或坐位,施救者站在儿童身后,双臂环抱儿童腰部,一手握拳,拇指侧顶住儿童腹部正中线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剑突下方,另一手抓住握拳手,急速向内、向上冲击儿童上腹部,直到异物排出或患者恢复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如果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同时进行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