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性幽门梗阻是什么

一、定义

瘢痕性幽门梗阻是由于幽门附近的溃疡或癌肿等病变导致幽门狭窄,由溃疡引起的多是良性狭窄,癌肿引起的则是恶性狭窄,主要是因为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瘢痕组织造成幽门梗阻,使得胃内容物排出受阻。

二、病因

1.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活动期时,炎症水肿和幽门括约肌痉挛可引起暂时性梗阻,而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瘢痕则导致永久性梗阻。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有所不同,一般中青年相对多见,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2.胃部肿瘤:胃癌是导致瘢痕性幽门梗阻的另一个重要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有家族肿瘤史、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部肿瘤发生风险。

三、病理生理改变

1.胃扩张:由于幽门梗阻,胃内容物不能顺利排入十二指肠,大量食物积聚在胃内,导致胃逐渐扩张,胃壁肌层肥厚,胃黏膜发生水肿、炎症等改变。长期的胃扩张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2.水电解质紊乱:大量呕吐会丢失大量胃酸和钾离子等,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伴有脱水、低血钾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电解质紊乱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后可能出现更明显的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表现;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疾病较多,水电解质紊乱会加重原有的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病情。

3.营养不良:长期幽门梗阻导致进食减少,营养物质摄入不足,会引起患者体重下降、消瘦、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尤其对儿童来说,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

四、临床表现

1.呕吐:是最突出的症状,呕吐量大,呕吐物多为宿食,有酸臭味,不含胆汁(若为胃癌引起的梗阻,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呕吐多发生在餐后一段时间,病情逐渐加重后,呕吐次数频繁,患者可能因频繁呕吐而不敢进食。不同年龄患者呕吐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呕吐导致进食困难,进而影响营养摄入;老年人可能因呕吐频繁而出现乏力等表现。

2.腹痛:上腹部膨胀不适,伴有隐痛或胀痛,有时可出现胃蠕动波,即可见到胃收缩时的蠕动波形,从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不同年龄段患者对腹痛的感受和表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述腹痛,而是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人可能腹痛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3.其他:患者还可能出现消瘦、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等营养不良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全身衰竭状态。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幽门部位的病变情况,明确梗阻的原因是溃疡瘢痕还是肿瘤等,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胃镜检查的操作和耐受性有所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要特别注意麻醉风险和术后护理;老年人可能存在心肺等基础疾病,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2.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受阻,幽门管变窄或消失,胃排空延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X线钡餐检查的表现基本相似,但对于儿童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

3.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有低氯低钾性碱中毒,血常规检查可能有血红蛋白降低等营养不良表现。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要结合其年龄相关的正常参考范围。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幽门水肿炎症引起的暂时性梗阻。首先要禁食、胃肠减压,抽吸胃内潴留物,减轻胃黏膜水肿和炎症。同时进行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还可应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等,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对于儿童患者,非手术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量和速度,避免引起肺水肿等并发症;老年人则要注意补液对心肾功能的影响,密切监测心肾功能指标。

2.手术治疗:对于瘢痕性幽门梗阻,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胃大部切除术等,对于胃癌引起的幽门梗阻,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和术后恢复情况不同,儿童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术后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切口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