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史评估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本地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如果在发病前14天内到过上述地区,需要高度警惕感染新型肺炎的可能。例如,有研究表明,许多新型肺炎病例都与武汉地区的人员流动或暴露有关。
2.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接触过相关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被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接触后容易被感染。
3.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这种聚集性发病现象提示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症状表现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一般为低热至中度发热,部分患者也可出现高热。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炎症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引起发热。
-呼吸道症状:常见的有咳嗽,多为干咳,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咳痰;部分患者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咳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射,当呼吸道受到刺激时会引发咳嗽,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累及呼吸道后会导致咳嗽等症状出现。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乏力和肌肉酸痛可能与感染后机体的炎症反应以及能量代谢紊乱有关;而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等也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表现之一。
2.体征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体征,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肺部体征,如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等,但这些体征不具有特异性,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但病毒会对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产生影响,导致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早期血常规检查中常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情况。
-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CRP)、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时会升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会导致CRP升高;而降钙素原正常有助于与细菌感染相鉴别,因为细菌感染时降钙素原通常会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可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需要注意的是,核酸检测可能存在假阴性的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可重复检测。例如,在一些早期感染的病例中,可能由于采样部位不当等原因导致首次核酸检测阴性,但后续复查转为阳性。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一般来说,IgM抗体多在发病后3-5天开始出现,IgG抗体多在发病后1周左右出现。如果IgM抗体和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辅助诊断。但血清学检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核酸检测等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部浸润影等表现。但胸部X线对于早期病变的检出敏感性相对较低。
2.胸部CT检查:早期即可发现肺部出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胸部CT对于新型肺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的情况,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新型肺炎。例如,多项研究表明胸部CT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中能够较早地发现肺部的异常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感染新型肺炎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可能仅表现为精神差、呼吸急促等,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和进行全面的检查;老年人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更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孕妇感染新型肺炎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各项检查和评估,因为一些检查和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充分权衡利弊。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型肺炎后病情可能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新型肺炎的病情进行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