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是不是新型肺炎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这是重要的流行病学线索,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若在特定时间内有相关地区的旅居史,需高度警惕。例如,若某人在14天内曾前往武汉探亲,那么其感染新型肺炎的风险相对增加。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接触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等,也包括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情况。比如与确诊的新型肺炎患者共同生活、工作或有过探视等接触行为,就可能被感染。

3.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这是因为病毒可能在相对密闭、人员密切接触的环境中传播,从而导致聚集性发病。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患者可为高热,体温可在37.3℃以上,但也有少数患者起病时无明显发热症状。例如,有些患者初始体温可能在37.5℃左右,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逐渐升高。

-呼吸道症状:常见干咳,少数患者伴有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气喘等,尤其在病情进展较快时更为明显。比如一些重症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气促,活动后加重。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乏力表现为肢体酸软、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肌肉酸痛可累及全身肌肉,以四肢肌肉较为常见;腹泻则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的淋巴细胞会参与免疫反应,但在病毒的攻击下,淋巴细胞数量会出现减少情况。例如,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可能在4×10^9/L左右,而淋巴细胞计数可能低于1×10^9/L。

2.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CRP可升高,血沉也可增快。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炎症反应时会升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炎症反应时CRP会有变化;血沉增快也提示体内存在炎症过程。

3.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这是确诊新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若核酸检测呈阳性,则高度提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例如,通过采集患者的咽拭子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若检测到特定的病毒核酸序列,即可确诊。

-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通过对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基因测序,若测序结果与已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相似性很高,也可支持新型肺炎的诊断。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病情阶段的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早期可能只是肺部出现一些小的斑片状阴影,随着病情进展,阴影范围可能扩大,密度增加等。例如,轻型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肺外带的少量间质改变,而重症患者则可能出现大片的肺实变影。

如果出现上述流行病学史相关情况,同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符合相关特征,就要高度怀疑新型肺炎,需进一步进行规范的诊断评估,及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医学观察和诊断检查以明确是否为新型肺炎。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若有相关接触史和症状表现,更要密切观察,因为儿童感染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更细致地进行各项检查来判断;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更加重视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和各项检查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