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以及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若在上述地区有相关暴露经历,感染新型肺炎的风险会增加。例如,有研究表明,从武汉返回的人员中感染新型肺炎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与该地区早期病例相对集中有关。
2.发病前14天内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接触了确诊或疑似患者,就容易被感染。比如家庭聚集性感染中,家人之间的密切接触导致多人相继发病。
3.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这种聚集性发病现象提示存在人群中传播的可能,因为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病毒容易通过飞沫等途径在人群间扩散。
二、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一般为37.3℃以上。研究显示,发热是新型肺炎较为常见的首发表现之一,约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发热情况,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体温正常。
-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咳痰,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例如,在一些重症患者中,会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2.不典型症状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等。有研究发现,约10%-20%的患者会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这可能是因为病毒在胃肠道内也能引起一定的病理反应。
-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虽然相对较少见,但也有相关病例报道显示部分患者存在头痛表现。
-眼部症状:个别患者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结膜炎等。这可能是病毒通过眼结膜途径感染所致。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变化。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到,在新型肺炎患者早期血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有明显下降趋势。
-病原学检测:
-实时荧光RT-PCR检测: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这是目前确诊新型肺炎的重要病原学依据,通过特异性检测病毒的核酸来判断是否感染。
-病毒基因测序:测序发现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通过基因测序可以明确病毒的基因序列特征,与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2.影像学检查
-胸部CT: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胸部CT能够直观地显示肺部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发现肺部异常改变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病程阶段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辅助诊断新型肺炎。
如果出现上述流行病学史相关情况,同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异常,需要高度怀疑新型肺炎,应及时进行隔离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等)的人群,在判断是否为新型肺炎时更要谨慎全面评估,因为这些人群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相对更快或表现不典型,需要更密切观察和详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