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若在发病前14天内有上述地区的旅行或居住经历,需高度警惕感染可能。例如,2020年初武汉地区首先出现大量病例,有相关旅居史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直接接触病毒携带者,感染几率较大。比如与已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包括共同居住、照顾、探视等情况。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如在公共场所与有相关症状的人员有过接触。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发热、干咳、乏力是较为常见的表现。发热可为低热至高热不等,部分患者起病时体温可不高;干咳无痰或仅有少量白痰;乏力表现为肢体疲倦、活动耐力下降等。
-不典型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例如部分儿童患者可能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就诊。
2.体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有些患者体征可能不明显,早期影像学检查可能无典型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会影响免疫系统,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变化。例如多项研究显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血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往往低于正常范围。
2.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CRP可升高,血沉也可增快。炎症反应会促使CRP和血沉发生变化,这是机体炎症状态的反映。
3.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基本可明确感染。
-基因测序: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可进一步明确病毒类型。
-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血清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但需结合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等综合判断。
四、胸部影像学检查
1.早期表现: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双肺弥漫性病变。例如在胸部CT上可观察到肺部纹理增粗、模糊,有片状的密度增高影等表现。
2.进展期表现:病情进展后,影像学改变较为明显,病变范围扩大,可累及双肺多叶段,严重时可出现“白肺”表现,即肺部大片区域呈现白色影像,提示肺部广泛实变,肺功能严重受损。
如果有上述流行病学史相关情况,同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符合相关特征,需进一步进行隔离观察及相关诊断排查,以明确是否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和临床表现与成人有一定差异,更需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及进行全面检查;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基础疾病,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更为复杂,要更细致地进行各项指标监测;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在检查和诊断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防护和检查方式的选择,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