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检查是不是新冠型肺炎

一、流行病学史评估

1.发病前14天内接触史:需了解患者是否到过新冠疫情高风险地区,或是否接触过来自高风险地区的人员,以及是否接触过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等。因为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飞沫传播,有相关接触史增加了感染新冠型肺炎的可能性。例如,若患者在14天内曾前往疫情严重的城市,或与已确诊的新冠患者有过近距离接触(如在无有效防护措施下共同生活、工作或探视等),则需高度警惕。

2.聚集性发病情况:查看患者所在单位、学校、社区等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的现象。如果在同一小范围内多人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也需考虑新冠型肺炎的可能。比如一个家庭中多人相继出现类似症状,或一个班级内多名学生同时出现发热、呼吸道不适等情况。

二、临床表现观察

1.常见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7.3℃以上,部分患者为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发热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儿童患者发热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有的可能仅表现为低热或体温波动。

-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常见,可为干咳,也可伴有少量咳痰。部分患者会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呼吸道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需密切关注呼吸频率等情况,若出现呼吸急促(婴儿<60次/分钟,幼儿<50次/分钟,儿童<40次/分钟)需警惕。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老年人感染后这些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特别留意。

2.重症表现: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进展,出现严重的肺炎表现,如低氧血症,氧饱和度低于93%(在静息状态下,海平面水平),或影像学检查显示肺部病变进展迅速,在短期内出现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等,同时可能伴有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等多器官功能损伤的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但这一表现并非新冠型肺炎所特有,其他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也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CRP可升高,血沉也可增快,但同样缺乏特异性,细菌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导致CRP和血沉变化。

3.病原学检查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标本中的新冠病毒核酸。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型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来说,若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可明确诊断为新冠型肺炎。但需要注意的是,核酸检测可能存在假阴性的情况,所以有时需要重复检测或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对于儿童患者,采集标本可能相对困难,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熟练和耐心地操作。

-基因测序: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可以确定病毒的亚型等情况,对于了解病毒的传播和变异等有重要意义。但基因测序一般用于进一步的研究或难以通过核酸检测明确诊断的复杂情况。

-抗体检测: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早期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指标;IgG抗体出现相对较晚,但可维持较长时间。但抗体检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而且不同个体的抗体产生时间和水平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IgM和IgG抗体阳性提示感染过新冠病毒,但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肺部炎症浸润影等表现。但胸部X线对于早期病变的发现可能不如胸部CT敏感。

2.胸部CT: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新冠型肺炎患者的胸部CT早期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胸部CT对于早期发现病变、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等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儿童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但在病情需要时仍应及时进行检查以明确肺部情况。

通过以上流行病学史评估、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新冠型肺炎。在整个检查过程中,需根据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等)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细致操作,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