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表现方面
(一)常见症状
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7.3℃以上,部分患者为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发热是较为常见的初始表现之一,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发热可能相对较急且体温波动较大,成人发热相对更易被察觉体温升高情况。
2.呼吸道症状
-咳嗽:干咳较为常见,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少量白痰。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新型肺炎后咳嗽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导致呼吸不畅等更严重表现。
-呼吸困难:病情进展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生呼吸困难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在感染后更易出现呼吸方面的问题。
(二)不典型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儿童感染后消化系统症状可能相对更突出,有的儿童可能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等疾病。
2.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的人群,感染后乏力等症状可能会对其日常活动影响更明显,而经常运动的人群可能相对能更好地耐受乏力等不适。
二、流行病学接触史方面
(一)近期是否有疫区旅居史
1.如果近期到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发地区,如近期有武汉等地旅居史,感染新型肺炎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同年龄段人群在疫区旅居时的防护措施执行情况不同,儿童在疫区可能需要更严格的防护,如正确佩戴合适的儿童口罩等,而成人可能相对更能自主采取防护措施,但仍有感染风险。
2.若曾在疫区接触过确诊患者或疑似患者,感染风险也会显著增加。对于有密切接触史的特殊人群,如医护人员在接触确诊患者时,如果防护不到位,感染风险极高,这类人群需要更严格的健康监测。
(二)是否有聚集性发病情况
1.如果在家庭、工作场所等有聚集性发病现象,即多人出现类似上述症状,那么需要高度怀疑新型肺炎。在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如果有多名学生或教职工出现发热、咳嗽等类似症状,就需要警惕新型肺炎的可能。对于儿童聚集的幼儿园等场所,一旦有聚集性发病,要迅速采取隔离、排查等措施,因为儿童之间密切接触机会多,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一)血常规检查
1.早期血常规可能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不同年龄人群的血常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淋巴细胞计数相对较高,感染新型肺炎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更为明显。例如,儿童感染后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可能会显著下降,而成人可能相对没有儿童那么明显的淋巴细胞计数改变。
(二)病原学检查
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对于有可疑症状和流行病学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核酸检测是重要的确诊手段。在检测过程中,不同样本类型(如鼻咽拭子、痰液等)的采集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影响,医护人员在采集样本时需要按照规范操作,以确保检测结果可靠。对于儿童样本采集可能相对困难,需要医护人员更加耐心和熟练操作。
2.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也有助于诊断。一般在感染后IgM抗体先出现,随后IgG抗体升高。不同人群的血清学抗体产生时间和水平可能有差异,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抗体产生可能相对缓慢或水平相对较低,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一)胸部CT检查
1.早期胸部CT可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对于有症状和接触史的人群,胸部CT检查有助于辅助诊断。儿童进行胸部CT检查时需要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要在必要时谨慎进行,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有相应流行病学接触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得了新型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