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是不是新型肺炎呢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聚集性,若在发病前14天内有上述地区的旅行或居住经历,需高度警惕。例如,2020年初武汉地区率先出现大量病例,有该地区旅居史的人群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与感染者有接触的人群被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比如,与确诊患者共同居住、照顾过确诊患者等情况,都属于有接触史范畴。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发病初期可能有发热、呼吸道症状等表现,接触过这类具有相关症状人群的个体,感染风险也会升高。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7.3℃以上,可为低热,也可为高热,部分患者起病时体温可能不高,但后续会出现发热情况。例如,部分轻症患者初期体温可能在37.3-38℃左右,而重症患者体温可持续高于38.5℃。

-呼吸道症状:常见的有干咳,少数患者可能伴有咳痰,随着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比如,一些患者以干咳为主要表现,而病情较重的患者会出现气促、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其中,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在少数患者中也可出现,这可能与病毒累及胃肠道有关。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1.血常规: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这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发生相应变化,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出现改变。例如,多项研究显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血常规检查中,淋巴细胞计数往往低于正常范围。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实时荧光RT-PCR检测: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这是目前常用的确诊手段之一,通过特定的引物和探针来特异性检测病毒的核酸序列。

-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可确诊。通过对病毒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对比其与已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来判断是否感染。

-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需动态复查。IgM抗体一般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出现较晚,但可反映感染的全过程。

3.胸部影像学检查: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例如,在胸部CT上可以观察到肺部病变的具体分布和形态变化,对于病情的评估和诊断有重要价值。

如果出现上述流行病学史相关情况,同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的异常,需高度怀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及时上报并进行进一步的隔离和确诊等相关处理。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在判断时需更加谨慎,因为他们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发热症状相对不典型,或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原因,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