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感疫苗并非一定要打,是否接种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
1.流感的危害: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时可引发肺炎、呼吸衰竭、心脏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据相关研究,全球每年流感季节性流行可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29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
2.接种流感疫苗的益处: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多项研究表明,在健康成年人中,流感疫苗可降低50%60%的流感发病风险;在儿童中,接种疫苗可使流感样疾病发生率降低30%40%。同时,对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接种疫苗有助于减少住院和死亡风险。
3.可不接种的情况:对流感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止接种。如既往接种流感疫苗后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等,不应再接种。患有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建议待病情稳定或退热后再接种。
二、不同人群接种情况分析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儿童感染流感后,发热程度通常较高,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引发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研究显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感染流感后住院风险较高。建议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以降低患病风险。
2.青少年:青少年生活学习环境相对集中,人员接触频繁,增加了流感传播风险。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因患病导致的缺课,保障学习进度。且青少年通常健康状况良好,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3.成年人:对于工作生活压力大、经常处于人群密集场所(如写字楼、商场工作人员)的成年人,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病几率,避免因患病影响工作效率。而健康状况良好且日常接触人群较少的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意愿选择是否接种。
4.老年人:老年人大多存在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感染流感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显著增加。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可使老年人群因流感相关疾病住院风险降低27%,死亡风险降低48%。因此,老年人是接种流感疫苗的重点推荐人群。
5.孕妇:孕期女性免疫系统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对孕妇自身及胎儿健康均有不良影响,如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等。接种流感疫苗不仅可保护孕妇,还能通过胎盘将抗体传递给胎儿,对出生后的婴儿也有一定保护作用。所以,孕妇建议接种流感疫苗。
6.慢性病患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感染流感后病情容易加重,引发严重并发症。接种流感疫苗能降低这些风险,有助于稳定病情。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接种前,家长应如实告知医生孩子的健康状况,如近期是否有发热、过敏史等。接种后,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儿童可能会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疼痛,或低热等轻微不良反应,一般12天可自行缓解,家长无需过度担心。若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2.孕妇:孕期接种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但孕妇心理可能较为敏感,接种前可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接种的必要性和安全性,缓解心理压力。接种后同样需留观30分钟,回家后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若出现不适,及时与医生联系。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正在服用多种药物。接种流感疫苗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评估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部分老年人可能行动不便,家属应陪同前往接种点,接种后注意保暖,避免因劳累或着凉引发其他疾病。
4.过敏体质人群:除对流感疫苗成分过敏者绝对禁忌接种外,有其他过敏史的人群在接种前应详细咨询医生,进行风险评估。接种后需密切观察自身反应,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医治疗。
四、与流感疫苗相关的生活方式建议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建议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2.均衡饮食与适量运动: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增强身体免疫力。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有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
3.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成年人每天睡眠78小时,儿童和青少年睡眠911小时。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降低感染流感的风险。
五、流感治疗药物
1.奥司他韦:可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阻止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从而减少病毒的传播。对甲型和乙型流感均有效。
2.扎那米韦: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从而改变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聚集和释放,用于治疗甲型和乙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