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管理
糖尿病人需遵循科学饮食原则,首先应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杂豆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减少精制谷物及高糖食品(如糖果、甜饮料)的摄取。蔬菜方面,绿叶蔬菜(如菠菜、生菜)、非淀粉类蔬菜(如西兰花、黄瓜)可大量食用,其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水果可选择低糖品种(如蓝莓、草莓),在血糖控制平稳时少量食用,一般建议在两餐之间,且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同时保证适量蛋白质摄入,优选优质蛋白来源,如瘦肉、鱼类、豆类等。每日饮食需定时定量,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暴饮暴食,这一饮食模式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例如《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合理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
二、运动锻炼
运动是糖尿病人养生的重要环节,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保持在4-6公里/小时)、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时间可选择餐后1-2小时,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消耗血糖,降低血糖水平。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感呼吸加快、微微出汗但仍能交谈为宜。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老年糖尿病人运动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跌倒等意外,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儿童糖尿病人运动要适度,保证运动安全且不影响生长发育,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多项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显著改善糖尿病人的血糖代谢指标。
三、血糖监测
糖尿病人应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正规血糖仪,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监测,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0mmol/L以下。不同人群监测频率有所差异,老年糖尿病人由于机体反应可能不敏感,需更频繁关注血糖波动,建议每周监测2-3天;孕妇糖尿病人为保障母婴健康,需每日监测血糖,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饮食和治疗方案,血糖监测结果是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能帮助医生和患者精准把控病情。
四、药物配合
糖尿病人需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不同类型药物有不同作用机制,如二甲双胍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磺脲类药物能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等。但患者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需严格遵循医嘱用药。药物使用需结合自身病情,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某些降糖药物可能需要调整使用方案,药物配合是血糖控制的重要保障,但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并发症预防
1.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观察是否有破损、红肿、水疱等情况,选择宽松、柔软且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足部受伤,因为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易导致足部感染、溃疡甚至坏疽,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足部血管和神经,定期足部检查能早期发现问题并处理。
2.器官功能监测:定期检查眼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监测肾功能,防范糖尿病肾病。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和肾功能检测,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长期高血糖对眼底视网膜和肾脏有慢性损伤作用,早期监测能及时采取措施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人:运动时需有人陪同,选择平坦、安全的运动场所,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因其机体机能衰退,对运动耐受能力下降,要注重运动安全;饮食上需考虑消化功能减退,食物应易于消化,同时保证营养均衡。
孕妇糖尿病人:严格控制血糖,饮食需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既要满足胎儿生长发育需求,又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药物使用需谨慎,避免影响胎儿健康,孕妇血糖控制不佳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巨大儿、胎儿畸形等风险增加。
儿童糖尿病人: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影响生长发育,饮食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严格控制糖分摄入,需家长密切监督饮食和运动情况,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糖控制不当会影响身体发育,要科学管理其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