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情管理核心原则
二型糖尿病需长期综合管理,核心是通过多维度干预维持血糖稳定,降低并发症风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结合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制定方案,例如老年患者因生理调节能力下降,更需注重低血糖防范;女性患者孕期等特殊时期需强化血糖监测与调整。
二、饮食管理要点
1.低升糖指数食物选择:优先摄入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杂豆类,此类食物消化吸收缓慢,可延缓血糖上升。减少精制谷物(白面包、白米饭等)摄入,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加剧代谢紊乱。
2.蔬菜与蛋白质脂肪均衡:每日蔬菜摄入量达500克以上,蔬菜富含膳食纤维,助于控制血糖;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瘦肉、鱼类、豆类等),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后者易加重胰岛素抵抗。
三、运动干预关键
1.有氧运动规划: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心率≈170-年龄,例如60岁者心率约110次/分钟)、游泳等,运动时保持微微出汗、可交谈状态,促进胰岛素敏感性提升。
2.力量训练补充:每周2-3次力量训练,通过哑铃上肢练习、深蹲下肢练习等增加肌肉量,肌肉为消耗血糖的重要组织,助力改善胰岛素利用效率。
四、血糖监测规范
1.监测频率与项目:空腹血糖每周监测2-3次,餐后2小时血糖依病情调整,血糖不稳定时可增加监测频次;需监测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一般控制在7%以下(具体遵医嘱)。
2.监测操作注意:使用血糖仪时严格消毒采血部位,规范采血操作保证结果准确,若监测值异常波动,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
五、特殊人群关怀
1.老年患者:因对低血糖耐受差,用药选择低血糖风险低的药物,饮食避免过度节食防低血糖,运动时注重场地安全,预防跌倒等意外,其生理衰退使并发症风险更高,需更密切监测与管理。
2.女性患者:孕期需强化血糖监测,妊娠可致血糖波动,可能需调整胰岛素等治疗;月经周期等生理变化时关注血糖波动,及时与医生沟通,保障自身及胎儿健康。
六、定期复诊要求
每3-6个月全面复诊,检查项目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等,医生依据复诊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剂量、饮食运动计划等优化,确保血糖长期稳定,降低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