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真菌感染指的是什么

肺部真菌感染的定义

肺部真菌感染是由真菌侵犯肺部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真菌可通过吸入孢子、血行播散等途径侵入肺部。常见的致病真菌有曲霉、念珠菌、隐球菌等。

致病真菌的种类及特点

曲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发霉的谷物等。烟曲霉是常见的致病曲霉,可引起侵袭性肺曲霉病,常发生在免疫抑制患者中,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或患有白血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曲霉可在肺部形成侵袭性病变,如坏死、空洞等。

念珠菌: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正常人体口腔、胃肠道、阴道等部位可携带念珠菌,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环境改变时,念珠菌大量繁殖并侵袭肺部。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发生念珠菌肺部感染;长期住院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也增加了念珠菌肺部感染的风险,念珠菌肺部感染可表现为支气管炎或肺炎,肺部可出现炎症浸润影等。

隐球菌:新生隐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种,多存在于鸽粪中,吸入含有隐球菌孢子的气溶胶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是隐球菌肺部感染的高危人群,隐球菌可在肺部引起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类似肺炎的表现,严重者可播散至中枢神经系统等其他部位。

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真菌的侵袭。但当存在特殊情况,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了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使得免疫系统对真菌的清除能力下降;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如吞噬细胞功能缺陷等,也可能导致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真菌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粒细胞缺乏期,真菌容易在肺部定植并侵袭组织,引发感染。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500/μL时,肺部真菌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

-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对隐球菌等真菌的抵抗力大幅下降,是肺部隐球菌感染的高发人群。器官移植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同时也削弱了对真菌的免疫防御,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如曲霉、念珠菌等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咳痰,痰的性状因真菌种类和病情而异。曲霉感染时,部分患者可咳出灰褐色痰,有时可带血;念珠菌感染时,痰可呈白色黏稠胶冻样;隐球菌感染时,痰量一般较少,可为黏液痰或血性痰。

-呼吸困难: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可逐渐加重。例如,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当肺部病变广泛时,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发热:多数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低热、中等度热或高热。一般来说,真菌性肺炎的发热没有特异性,可呈持续性发热或间歇性发热。但免疫抑制患者的发热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低热,容易被忽视。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长期发热且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警惕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肺部真菌感染的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肺部的斑片状阴影、结节影、空洞影等。例如,侵袭性肺曲霉病早期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的局限性浸润影,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空洞,空洞内有时可见“曲霉球”。但胸部X线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对于早期或不典型的肺部真菌感染可能漏诊。

-胸部CT:胸部CT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更高。例如,侵袭性肺曲霉病在CT上可表现为晕轮征(肺部结节或肿块周围环绕的磨玻璃样阴影)和空气新月征(空洞内曲霉菌球与洞壁之间形成的新月形空气影),晕轮征多提示曲霉侵袭肺血管,导致出血性肺浸润;空气新月征则是曲霉球形成后的典型表现。念珠菌肺炎在CT上可表现为双肺多发的斑片状浸润影,边界模糊;隐球菌肺炎的CT表现多样,可呈结节状、肿块状或弥漫性浸润影等。

微生物学检查:

-痰液检查:痰涂片镜检和培养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但痰液容易受到口咽部定植菌的污染,所以痰培养阳性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断。例如,连续多次痰培养出同一真菌,且临床有相应的肺部感染表现,才更有诊断意义。对于曲霉感染,痰涂片镜检可发现曲霉的菌丝,但阳性率较低;念珠菌痰培养阳性相对较常见,但需要区分是定植还是感染。

-支气管肺泡灌洗(BAL):通过支气管镜进行BAL,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查,可提高真菌感染的诊断阳性率。BAL液的真菌培养阳性率高于痰液培养,同时可以进行细胞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感染与其他肺部疾病。例如,隐球菌感染时,BAL液中可找到隐球菌;曲霉感染时,BAL液中可发现曲霉菌丝或孢子。

-组织病理学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或胸腔镜肺活检等获取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诊断肺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通过组织学染色,如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六胺银染色等,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到真菌的形态和结构,明确真菌的种类。例如,在肺组织中发现隐球菌的厚荚膜等特征性结构,即可确诊隐球菌肺炎。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抗真菌药物治疗:

-经验性治疗:对于免疫抑制、有肺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且临床高度怀疑肺部真菌感染,但尚未获得病原学证据的患者,可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例如,长期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出现肺部浸润影,在未明确病原之前,可经验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常用的经验性治疗药物有卡泊芬净、伏立康唑等。

-抢先治疗:指对有高危因素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实验室检查提示可能发生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抢先检测(如连续监测半乳甘露聚糖、β-葡聚糖等真菌特异性标志物),一旦确诊立即进行抗真菌治疗。这种治疗方式可以在真菌感染早期进行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的发生。

-目标性治疗: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例如,确诊为念珠菌肺部感染,可选用氟康唑、棘白菌素类药物(如卡泊芬净等);确诊为肺曲霉病,可选用伏立康唑、艾沙康唑等药物;确诊为隐球菌肺炎,可选用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或氟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进行抗真菌治疗的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免疫调节治疗。例如,艾滋病患者在进行抗真菌治疗隐球菌肺炎时,同时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以提升免疫功能;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可在密切监测下适当调整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以增强机体对真菌的免疫防御能力,但需注意防止器官排斥反应的发生。

肺部真菌感染的预防措施

免疫功能正常人群: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避免长期大量吸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避免接触污染环境: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发霉的环境中,减少接触曲霉、念珠菌等真菌孢子的机会。例如,不随意进入废弃的潮湿地下室等可能存在大量真菌孢子的场所;储存粮食等物品时要保持干燥,防止发霉产生真菌。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其处于稳定的正常范围;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要密切监测病情,及时处理粒细胞缺乏等情况。

-合理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使用。如果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真菌相关检查。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要注意监测是否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表现,如发热、咳嗽等,一旦出现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对于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可安置在层流病房中,减少环境中的真菌污染;对于器官移植患者,要注意保护移植器官,同时加强病房的消毒隔离,减少真菌接触的机会。

总之,肺部真菌感染是一种需要重视的感染性疾病,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肺部真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