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肺部真菌感染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一般可有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艾滋病患者等)更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且症状可能不典型,需高度警惕。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痰涂片镜检可见真菌菌丝或孢子,但痰标本易受口咽部定植菌污染,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判断。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真菌学检查阳性率相对较高,可直接检测到病原菌。血液真菌抗原检测(如半乳甘露聚糖试验、1,3-β-D-葡聚糖试验等)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有一定诊断价值,半乳甘露聚糖试验对曲霉感染较敏感,1,3-β-D-葡聚糖试验可检测多种真菌。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多种形态的病变,如结节、肿块、斑片状阴影、空洞等,不同真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辅助诊断,但不能仅凭影像学确诊。
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抗真菌药物治疗
经验性治疗: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有肺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且临床高度怀疑真菌感染但未明确病原菌的患者,可经验性选用抗真菌药物,如病情较轻者可选用氟康唑,病情较重或怀疑曲霉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等。
靶向治疗:根据不同病原菌选择针对性抗真菌药物,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氟康唑、棘白菌素类(如卡泊芬净等);曲霉感染可选用伏立康唑、艾沙康唑等;肺孢子菌肺炎可选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肺部真菌感染相对少见,但免疫功能不完善的儿童(如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等)易感染。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应避免使用对儿童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抗真菌药物,且用药剂量需严格按体重等计算,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且免疫功能减退,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时,诊断可能更困难,治疗上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抗真菌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艾滋病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时,治疗需在抗真菌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艾滋病,调整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使用情况;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后,可能需要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同时加强抗真菌治疗,注意预防药物不良反应及二次感染等。
预防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密切监测感染情况。
增强免疫力: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通过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的食物)、适度运动等方式增强免疫力,如健康成年人可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
环境清洁与防护: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减少真菌暴露机会,对于免疫严重低下者,可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