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糖监测
家有糖尿病人需协助其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一般指禁食8-10小时后的血糖,反映基础胰岛素分泌功能)及餐后2小时血糖(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测定,反映进餐后的血糖水平)等指标。建议每天监测2-4次,病情不稳定时可增加监测频率,通过持续监测的血糖数据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饮食管理
饮食方面应遵循低糖、高碳水化合物、高纤维原则。控制主食摄入量,优先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杂粮(如玉米、红薯)等,减少精制糖(如白糖、红糖)及高糖食品(如蛋糕、甜饮料)摄入。增加蔬菜(每日摄入量不少于500克)、豆类等食物摄取,保证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例如每100克黄瓜含糖约2.9克,可作为低糖蔬菜适量食用。
三、运动锻炼
根据糖尿病人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可促进葡萄糖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但运动时需注意避免低血糖,运动前后应监测血糖,若运动前血糖偏低(低于3.9mmol/L)应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后再运动,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四、药物管理
督促糖尿病人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不同类型降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如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发挥降糖作用,磺脲类药物促进胰岛素分泌等,需按医嘱规范使用,确保药物稳定发挥降糖效果。
五、并发症预防
密切关注糖尿病人是否出现并发症相关迹象。眼部病变可能表现为视力模糊,需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如每年至少1次眼底检查);足部病变需注意足部皮肤有无破损、感染等情况,应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定期检查足部,预防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例如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者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需定期检测尿蛋白等指标。
六、心理关怀
糖尿病人长期患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家人应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乐观心态。良好心理状态有助于血糖控制,可通过陪伴、沟通等方式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如每周安排固定时间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并给予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