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糖尿病人

一、糖尿病的定义与诊断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导致。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PG)≥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症状可确诊,无典型症状需另日复测确认。

二、饮食管理

碳水化合物控制: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杂豆类,控制精制谷物摄入,一般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热量的50%~60%。

脂肪与蛋白质均衡:脂肪供能占比≤30%,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深海鱼);蛋白质供能占15%~20%,优选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

定时定量进餐:建议少食多餐,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可根据血糖波动调整餐量。

三、运动管理

运动方式选择: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4~6km/h)、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哑铃、俯卧撑),每周2~3次。

运动注意事项: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在空腹或胰岛素作用高峰期运动,防止低血糖;运动时携带糖果,出现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补充。

四、血糖监测

监测频率:根据病情遵医嘱定期监测,一般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3~6个月检测1次,目标值≤7.0%。

监测意义:HbA1c反映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效果的重要指标;空腹及餐后血糖可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调整治疗方案。

五、药物治疗要点

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双胍类)、胰岛素等(仅提药物名称),用药需严格遵医嘱,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胰岛素可能导致低血糖,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

六、并发症预防

定期筛查:每年筛查眼底(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功能(预防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如足部感觉、反射检查)等。

综合管理:控制血压(目标<130/80mmHg)、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mmol/L),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体质指数BMI18.5~23.9kg/m²)。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糖尿病人:警惕无症状性低血糖,监测频率可适当增加,运动选择低强度、安全的方式,如慢走,避免跌倒风险。

妊娠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目标空腹血糖3.3~5.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保障母婴健康,分娩后仍需监测血糖以防发展为2型糖尿病。

儿童糖尿病:注重饮食与运动结合,保证营养均衡和生长发育需求,使用胰岛素时需精准剂量调整,家长需密切关注血糖变化及低血糖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