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名词解释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或)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较高。

如果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

1.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贫血及贫血程度。

2.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

3.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黏膜情况,对出血原因进行诊断,并可在胃镜下进行止血治疗。

4.其他检查:如X线钡餐造影、CT、血管造影等,可帮助医生了解上消化道的整体情况,排除其他病因。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禁食或进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引起窒息。

2.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量,快速输入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以纠正休克。

3.止血治疗:包括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4.病因治疗:针对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酸分泌、手术治疗胃溃疡等。

此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2.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劳累、熬夜,保持情绪稳定。

3.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进行胃镜或其他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变。

总之,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病情加重。